2015年4月,住房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确定了武汉、济南和重庆等16个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,通过对首批16个试点城市方案的研究,发现试点示范主要是从主要工程和重点地块出发,海绵体建设与其他市政设施、公服设施相比,增量成本较低,有的如果应用绿色材料,甚至低于常规建设投入;有的通过设计调整优化,增量成本相当有限,于是部分城市出台相关地方法律及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方案,全国掀起了一股雨水收集利用建设热,海绵城市产品、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厂家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良莠不齐。
由于海绵城市规划具有跨学科、跨专业的特点,涉及空间规划、市政排水、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等专业。因此,传统的城市(乡)规划设计院、水利规划设计院、市政设计院和景观设计院等涉及城市排水领域纷纷参与其中,而后期的施工产品标准没有一个统一往往导致,规划设计和施工、产品出现差错,设计院及规划单位只能提供空间方位预留,具体项目设计还要依靠产品生产厂家二次设计优化的现象。
当前从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企业类型主要包括四类:1、完全以雨水利用为核心,围绕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理念设计业务服务的专业化企业,全国范围企业总数少于15家(如:北京泰宁、上海莱多、郑州中之顶)。2、从虹吸、排水等传统防雨企业衍生,将业务扩展到雨水利用领域,目前该类企业由于从事防雨较早,且企业数量较多(超过70%),这些企业主要做了产品的延伸服务;3、传统建材行业中,部分从事环保建材,特别是从事塑料检查井生产的企业(如:郑州亚源海绵城市雨水、安徽亚井、江苏瑞源);雨水处理作为城市水处理的组成部分,有少量中水处理、污水处理企业开始关注到雨水综合利用,并实施雨水综合利用工程设计、设备安装和施工建设。
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包括机电控制、给排水设计、雨水净化处理、注塑抗压等等一系列学科,在进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方案二次设计的过程中,我们应尽量利用海绵城市系统六字理论,及要考虑雨水的收集,又要考虑雨水的下渗、净化和后期的利用,不能为了设计不注重系统的实用行。